第940节
??二十石? ??建文报上明明说是十石,就这样无数人都不相信,可谁想过,水师取土豆的时候,竟然高产到二十石! ??天啊,骆冠英疯了,要不然就是我疯了! ??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热闹的家宴 ??土豆,亦菜亦粮。 ??在后世一些地方,有人将土豆作为主食,至于菜的做法更是丰富…… ??朱允炆看着一筐筐土豆搬出来,有些傻眼,让你们弄点做种子,这也弄来得太多了吧? ??匡愚笑呵呵地走了过来,解释道:“皇上啊,这些土豆放久了长芽,没办法,回来的途中在木桶里栽种了不少土豆,结了不少果,这是最新的土豆。” ??夏元吉连忙凑过来问:“产量如何?” ??匡愚笑着对夏元吉说:“夏尚书啊,土豆的产量无需质疑,一缸土豆栽种三颗土豆,都能产个十三四斤,为了照料这些家伙,我们可算吃够了苦头。” ??夏元吉拿起土豆,掂量着重量,眼神中透着精光:“这土豆个头足啊,灾荒年份吃也饿不着人,百姓再也不需要吃观音土了,皇上,应该及时安排种植才是。” ??朱允炆微微点头:“朕自有安排,需要种植时,少不了你们户部出人。” ??夏元吉得了话,轻松地退下。 ??解缙清楚,夏元吉担心皇室将这些土豆据为己有,或形成官府垄断,若那样的话,广植土豆、玉米等就不知道要过多少年了。 ??既然皇上发了话,自然不会任由这些农作物成为贵族之物,而会将其推至民间。 ??“这是花生。” ??沈伟抬了一筐花生来。 ??朱允炆拿起花生,双指一捏,看着里面红色的花生,拿起就往嘴里送,品尝着熟悉的味道,眼眶不由得湿润。 ??久别了,花生。 ??久别了,历史。 ??这些农作物,如同从过去的烟云里走来,乱入了六百年前的时空。 ??朱允炆捏碎花生壳,道:“日后大明每一个吃花生,吃玉米,吃土豆的百姓,都将记住,是你们用舍命的远航换来了这一切。” ??沈伟憨厚得笑了笑,然后转身对身后的军士喊:“进献番薯!” ??番薯送至…… ??辣椒、番茄……这些人连向日葵也带来了…… ??这是小小的橡胶树,弄海南、广东、渤泥与旧港去,其他地方可不容易成活。 ??从未有过的物种,从未有过的植物,从未见过的果子,就这么从遥远的南美洲,从原始之地,越过重重蓝黑的海,抵达了大明。 ??进献持续了一个多时辰,而此时已是下午,不少官员已是饥肠辘辘,百姓们也饿了不少,可没有人离开,都在看着一个个新奇的农作物。 ??朱允炆见时间过得很快,也知将士们辛劳,便对郑和等人下令:“将航行日志、所获都交给在京水师军士。朕知你们疲惫,也知你们想念家人,今日便不设宴招待,去陪陪家人,好好放松放松,三日后,奉天殿外,朕与你们不醉不休!” ??郑和等人谢恩。 ??朱允炆看向骆冠英:“带些农作物跟朕回宫。” ??骆冠英眼神一亮,看皇上这意思是想大吃一顿…… ??户部官员纷纷上前,摆上桌案,一叠叠崭新的钱钞拿了出来。什么赏赐不赏赐的先不说,先给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好回家去见自己的亲人。 ??郑和水师将士虽然离开了五年,但他们的饷银却从未缺额,都如数发放给了他们的家眷手中,朱允炆甚至亲自盘过账目,差安全局调查过,没人敢贪这一笔钱。 ??户部可谓是下了血本,每一名水师将士,无关职务,一律先发五十两钱钞,一出手就是五六十万钱钞。 ??为了担心寒了军士的心,户部官员还会补充一句“封赏还在后面,这些不算在封赏之内”的话。大家都清楚,封赏是需要根据功劳簿来定的,而审核功劳簿、商议封赏也是需要时间的。 ??赵世瑜接过钱钞,问了句:“牺牲军士的家眷可有钱钞?” ??户部官员回道:“牺牲军士家眷会由专人负责,加倍送上钱钞,封赏还得朝廷商议后安排。” ??赵世瑜满意地走了。 ??郑和与李坚对接:“船上还有一些兄弟的骨灰,有些兄弟落海,被沼泽吞噬,失踪,没有尸骨,只留下一些遗物,都在船上,标注有姓名。我希望我们能亲自将这些送给他们的家人。” ??李坚有些发愁:“你们远航至今,定是疲惫不已,而军士也等着见家人团聚,这件事交给我们来办吧。” ??郑和坚持:“他们是跟我远航的,我没有带他们回来,我希望可以完成这最后一件事。” ??李坚让郑和稍等,找到朱允炆说明情况。 ??朱允炆走向郑和,又看了看安静下来的水师将士,微微点了点头:“那就去吧。” ??郑和肃然领命,转身喊道:“水师将士全体,登船,取来牺牲将士的遗物!” ??原本分散的郑和水师军士,瞬间变得极有秩序,整齐登船。 ??朱允炆安排京军卫引导百姓撤离,将这一片天地交给郑和水师与家眷们。朱允炆不忍心看这伤情的一幕,背过身去。 ??“父皇……” ??朱文奎也被深深震撼。 ??朱允炆调整着情绪,低声说:“奎儿,你要记住,对于能让百姓吃得起饭的,就是伟人。人不能忘本,皇室一定要将英烈的故事一直延续下去,每一年都不得松懈!” ??朱文奎连连点头答应:“纪念英烈,大家才有共同的英雄,才有归属,这对皇室有无尽的好处。” ??啪! ??朱允炆抬手拍了下朱文奎的脑袋,咬牙说:“不要什么都往皇室身上靠,你要先记住,想做好的君主,先做人。没有人性,没有主心骨,没有主见,连祭奠英烈都成了你的手段而不是出自内心,那世上所有的祭奠岂不成了形式?流于形式,还有何意义?” ??朱文奎有些委屈,你教我站在皇室的角度思考问题,现在又教我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,我到底站在哪里…… ??看来自己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 ??码头迎接的盛况,朱允炆新设的规矩,郑和水师惨烈的牺牲,新奇的农作物,随着朝廷政令、建文报、告示、下发文书、世人说传,不断传播开来。 ??尚膳监。 ??一个个大厨看着新奇的农作物有点不知所措,若不是内侍送来了菜谱与做法,估计都要上吊了。 ??这一日,朱允炆虽然没有宴请水师将士,却在后宫摆上了家宴,原本只是皇后、太后、妃嫔、太子等人,后来朱棣的王妃入了宫,不顾礼仪非要留下来吃饭,朱棣说什么担心老婆渴得慌,非要送杯水入宫。 ??朱植听闻消息后,拿了一根黄瓜就跑入宫里,说什么给皇上送点瓜吃。朱桂更狠,来的路上遇到一头牛摔死了,直接送到宫里来…… ??原本两桌菜的,也不知道怎么回事,一会变成了六七桌,该死的,是谁开的后门,不知道后宫是咱家,你们一个个也敢来? ??哦,太后啊,那算了。 ??尚膳监忙开了,仅仅是土豆,就做了牛肉炖土豆、醋溜土豆丝、青椒土豆、土豆饼、狼牙土豆等七样,还有花生,水煮盐花生、炒花生粒,蒸点番薯,做点番薯汤,番茄鸡蛋也可以出锅了…… ??一道道菜上来,惊艳众人。 ??朱允炆先行酒敬牺牲的水师军士后,严肃地说:“水师虽带来了不少农作物的种子,但还远不够吃的。今日与三日后宴会破例,其他农作物可都要留作种子,都莫要想讨要了。” ??吕太后听闻连连点头:“民间有说法,饿死爹娘,不吃种子粮。皇上有这种想法是对的,等丰收几年,这些作物多起来之后,咱再多吃也无妨。” ??朱棣、朱植等人有些失望,这等人间美味,竟还得熬几年才能吃,是不是有点太委屈了? ??“嘶,好辣,这辣椒竟是如此火辣!水,我要喝水……” ??朱桢连忙喊。 ??“这番茄鸡蛋味道极好,开胃。” ??皇后马恩慧很是喜欢。 ??朱文奎扒拉着牛肉土豆不说话,见韩夏雨看过来,还知道给夹菜,惹得马恩慧白眼,狠狠瞪了一眼宁妃,你也不管管,她竟然敢威胁太子! ??宁妃吹着发烫的番薯,根本不在意皇后的眼神,别看韩夏雨时不时欺负朱文奎,可谁都清楚,朱文奎很有主见,小事退让,大是大非的问题上,从来都不退一步,算是得了朱允炆的真传。 ??淑妃骆颜儿很是高兴,骆冠英完好地回来了,虽然人黑了点,多了点伤疤,但无妨,这都没问题,人回来就是好事。 ??句容骆家已经有些衰落,有冠英在,总是可以起来的。 ??朱允炆很是高兴,一杯酒配花生,一杯酒搭土豆,与皇室宗亲们一起畅饮,不惜醉。 ??郑和也在内侍的接引下,返回宫中,住入了司礼监。 ??简单用过餐之后,郑和躺在床上,闭上眼,总感觉床如船一样在摇晃,身体似乎不听控制,如置身于大海之中。 ??回家了,终于回家了。 ??郑和没有家人,也没有亲人,皇宫就是他的家,朱允炆就是他的亲人。 ??面对朱允炆惊世的安排与礼待,郑和很是高兴,面对牺牲的水师将士家眷,他们选择了理解与支持,没有抱怨,只有悲伤与光荣。 ??近五年的航行虽然结束,但总有一种隐隐的感觉,自己这辈子与大海是分割不开了。梦里,日月旗在召唤,大海在召唤,有艰险的风暴,有熟悉的兄弟…… ??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请设东宫辅臣 ??奉天殿,朝会。 ??朱允炆命内侍抬出各类新型农作物,百官围着新作物议论纷纷。 ??码头时,朝臣多无法上前查看,现在皇上恩准,特意拿出来告诉百官,这些农作物作为祥瑞之物绝非捏造,和在猪身上贴上金箔叫麒麟是两码事。 ??朱允炆通过这种方式,告诉每一个朝臣,不要在郑和水师将士封赏问题上下绊子,贬低其功劳。 ??“这土豆好啊。” ??夏元吉掂量着比拳头还大的土豆,满脸笑意。 ??朱高炽瘸着晃了过来,拿起土豆夸了两句,就往袖子里送,老爹说了,这玩意好吃,种出来肯定能卖大价钱,能顺一点就顺一点…… ??朱允熥看着明目张胆行窃的朱高炽很是不爽,于是也加入了顺手牵土豆、玉米的行列,结果被夏元吉抓住,摇晃着喊:“此乃种粮,种粮啊,你也敢拿!” ??朱高炽很想笑,你丫的都把自己塞成我这样的胖子了,不抓你抓谁,这个时候,体型胖点是优势啊,顺点东西看不出来。 ??朱允炆看着几个筐子,刚刚还满满登登,现在咋就寥寥无几了?你们可都是大明朝廷的精英啊,是受过孔夫子教导的君子啊…… ??“皇上,既是种子,定不能耽误太久,臣请依时安排种植,以惠天下,不负英烈之牺牲。” ??夏元吉站出来。 ??朱允炆看着心怀万民的夏元吉,微微点头:“不同农作物,有各自的时节,适合的土壤与地域。着令户部与国子监农学院,选出农业人才,于山东、河南、北直隶,先选出玉米、土豆种植区域,至六月、七月,安排专人种植、照管。于两浙、江西,选番薯种植区……” ??夏元吉欣喜不已,建文皇帝并没有据新粮种而取利天下,而是真正考虑百姓与苍生,仅这一点,就足以让人敬佩。 ??朱高炽看着框子里不多的番薯,开口道:“皇上,这番薯之名多少有些不妥,是否应换一名字。” ??朱允炆语气平和:“具体说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