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- 第1177节

第1177节

    ??后面两道策问也相对简单,一道是军事问题,问土司全面改土归流之后当如何治理,一道是民生问题,问如何增强地方备灾、抗灾能力。

    ??于谦没有犹豫,将目光投向了第一道策问,提笔润墨,略一思索,便落笔作答:“商非熊掌,农非鱼,两者可兼得……”

    ??钱塘知县卢廉看向赵术文,阴沉着脸:“你知不知道,我还盼着他能在三年之后杀入府学,名震两浙。”

    ??赵术文摆了摆手:“名声对他来说并不重要,他不需要天才之名,需要的是更多的机会,更好的教育,钱塘县学教不了他。”

    ??“我说赵术文,你说这话我就不乐意听了。”钱塘县学教喻郭子白板着脸,敲了敲桌子:“你们社学教不了,县学还教导不了?于谦不过是个十三岁的娃娃,又能有多难教导?”

    ??赵术文呵呵笑了笑,拱手道:“郭教喻见谅,是我言过。不过于谦此子触类旁通,为人机敏,在社学六年,他只用了三年时间便修习完了全部社学主要课业,又用了一年时间,完成了县学主要课业,剩下两年时间,他专攻杂学,我能教的,胡可为能教的,其他先生能教的,全都教了。”

    ??“纵是做到这一步,依旧无法满足其渴求。一旦进入县学修习三年,若县学不能将府学内容给他,那他将会在这里荒废三年!对于这样的弟子,谁舍得让他浪费三年大好时光?”

    ??郭子白脸色好看一些:“于谦之名,县学早有耳闻。这样吧,若是他能在此番考试之中拔得头筹,我便放他。至于卢知县这里,则需要你再想办法说服。”

    ??卢廉无奈地摇了摇头:“你们这一唱一和,摆明了联手将我的军啊。话都说到这个份上,我还能说什么。我们同为朝廷选拔人才,只要是人才,就应该开个特例。早年间皇上不也说过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于谦若真能去北平,也能早点进入国子监,那里,才是真正适合他的地方啊。”

    ??赵术文、郭子白见知县答应,起身行礼。

    ??赵术文直言:“卢知县高义,他日于谦有所成时,定会铭记于心。作为他的先生,我代他感谢卢知县。”

    ??卢廉起身,看向教室方向,沉声道:“只要他未来能为朝廷所用,有一番作为,也不负我们今日一场对论。”

    ??赵术文自信地说:“他日,于谦定是国之栋梁。”

    ??儒学考试结束之后,卢廉迫不及待地翻阅考卷,在接近五百份的考卷之中想要找出一张特殊的试卷何其难,毕竟全都糊名了,也不知道哪个是于谦的。

    ??郭子白一句话点醒卢廉:“以于谦的性情,想来会作答最难的策问。”

    ??卢廉恍然,翻找一番,所有试卷之中,作答第一道策问的只有三份,许多人直接规避了这一道最难的题。

    ??而在这三份之中,又以一份最为出色。

    ??卢廉正在仔细阅览,郭子白突然一拍桌子,喊道:“卢知县,你看看这一首咏物诗!”

    ??“哦?”

    ??卢廉接过纸张,只见上面写着一首名为《石灰吟》的七律,心头不由得一震,起身念道:

    ??千锤万凿出深山,

    ??烈火焚烧若等闲。

    ??粉骨碎身浑不怕,

    ??要留清白在人间。

    ??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 腐朽老旧学问的死去

    ??卢廉震惊了,这是何等心智,何等志向的人写出来的诗词!

    ??烈火焚烧若等闲,

    ??粉骨碎身浑不怕!

    ??卢廉想起来赵术文说过的话,于谦自蒙学时就每日拜文天祥的画像,无论是其书房还是其卧房,都挂着文天祥的画像,而其中一个画像,传闻还是建文皇帝微服私访时给的。

    ??文天祥不就是这样的人吗?

    ??他面对烈火焚烧,依旧等闲视之,面对将倾大局,依旧挺身而出,哪怕是粉骨碎身,他又何曾屈服过?

    ??好一个“要留清白在人间”!这就是少年于谦的意志与品性吗?

    ??卢廉连连点头,反复看过多遍,沉声道:“这试卷若是于谦所作,那赵术文的压力小多了。”

    ??郭子白笑了。

    ??赵术文想要将于谦“举荐”到北平县学,总需要一些理由,而最能打动人的理由自然是品学兼优!

    ??这一定是于谦的试卷,他的底子很不错。

    ??在他七八岁的时候,邻家老者见于谦穿着红色衣服,骑马玩耍,曾戏弄他说:“红孩儿,骑黑马游街。”

    ??于谦当即回应:“赤帝子,斩白蛇当道。”

    ??这个小故事足见于谦早年间就有了相当不俗的基础。

    ??卢廉安排人将试卷拿去抄写,然后评判官打分,整个过程中,知县只负责监督与不及格试卷的再审,轻易不得干涉评卷,以确保公平。

    ??台州,临海府学。

    ??经过七日紧张的评卷,终于完成了所有试卷的评判。

    ??知府何文渊主持拆卷,府学教授孙安、训导陈良佐、吴鼎、监察御史江圆,安全局千户许勋、私塾先生黄文寿、周孟然等同时在场。

    ??当一份份试卷拆出,核对好姓名之后,便是核算整体成绩。

    ??陈良佐等人经过一番核算、汇总,给出了整体排行:“总分值六百,府学国廷尉排在第一,得分是五百七十二,其次是府学司马磐,得分是五百六十九……私塾徐戈,第四十七名,得分是五百二十……”

    ??黄文寿、周孟然听闻之后,苦笑连连。

    ??私塾虽然引入了国子监给府学的教材,可在教育质量上依旧远远不如台州府学,最好的名次都进不到四十名以内。

    ??这与私塾先生的水平有关,虽有教材,但府学训导多出自国子监,而私塾先生多是出自民间,在教学思维与办法上,依旧无法与国子监出来的人相提并论。

    ??陈良佐继续喊道:“林嘉猷,第二百四十一名,得分是一百七十二。廖镛,第二百四十二名,得分是一百七十三……”

    ??此话一出,众人脸色有些异样。

    ??何文渊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??正学书院的人能取得这样的结果并不难预料,府学考试,儒学是重要,但其他科目也很重要,尤其是筹算,这可是与儒学同等重要的课业。

    ??但方孝孺认为这些东西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孔子说过什么,孟子说过什么,孔子说该怎么做,孟子说该怎么做。

    ??一群专攻儒学的人,很难在府学这种考试机制下取得成绩。

    ??这个结果一旦公开在外,想来传统的旧儒学将会被新儒学扫到垃圾堆里。何文渊不明白,方孝孺到底在干什么,这些年来朝廷取得的成就他难道真的充耳不闻,视而不见?

    ??那火车是何等国器,为何到了他们嘴里反而成了耗费财力、折腾百姓的怪物?这些人当真腐朽到看不见火车的真正价值吗?

    ??监察御史江圆长叹一声。

    ??这一场考试,将会给不变通的传统儒学挖掘一个大大的坟墓,正学书院也将名誉扫地,失去威信。若他们还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,主动变通,不出三年,正学书院将彻底无人问津。

    ??说到底,方孝孺还是在坚信自己没错,是国子监错了,皇帝错了。但他不过是一个儒师,不是朝臣,不是皇帝,甚至不算是可以为政一方的官,他渴望的复古与归原,已经不适合大明了。

    ??大明是一匹马的时候,你准备缰绳可以。现在大明都成火车了,蒸汽机火车,你还准备缰绳,你这是打算干嘛?

    ??“这个结果,是老旧儒生最后的挣扎,证明了国子监改良儒学的成功。”

    ??江圆感叹。

    ??教授孙安对这个结果也有些唏嘘,接过林嘉猷的试卷,翻到策问一栏,看了看就直摇头:“这些人想凭借儒学特长进入国子监,还有点异想天开啊。”

    ??“我看看。”

    ??何文渊起身。

    ??接过试卷,何文渊仔细看去,这是一道关于“大明外无强敌,内无大乱,当以何为敌,以何为忧患”的策问。

    ??林嘉猷的作答开篇就令人不快,还是老一套的作答方式:

    ??先说开天辟地以来,三皇五帝如何如何好,再说太祖如何如何厉害,扫荡了多少强敌,再说建文皇帝也厉害,鞑靼、瓦剌都消停了。这些就写了六百多字,而关于策问的核心,还没说一个字……

    ??这些人脱离朝廷太久了,知不知道朝廷公文谁要是这样写,建文皇帝可是会发怒的。现在的公文格式是:

    ??有什么事,时间、地点、人员,严重程度。

    ??需要什么帮助,找谁帮助,府衙还是行省还是六部等。

    ??如何防范再发生这样的事。

    ??虽然格式不固定,但基本逻辑与内容就这样,动辄从开天辟地一个蛋的故事说起已经不流行了,也不需要重复三皇五帝和太祖的事,更不需要逢迎皇帝,阿谀奉承,这是奏事的,不是写贺表、祝词。

    ??同样,这是策问,是问你对策的,不是听你胡扯吹捧人的。

    ??在建文十二年,还有人使用洪武时代的框架,当真是令人悲哀。

    ??这不只是学问的差距,更是两个时代的差距。

    ??方孝孺代表的所谓正统,不过是抱着老旧的不懂得扬弃、不懂得变通、不懂得吸收的圣人典籍。

    ??圣人也会出错。

    ??圣人也懂得变通。

    ??孔子还求教这个那个,你方孝孺还曾师从宋濂,怎么这些年来,就没了半点长进,禁锢在老旧的发霉的典籍里自娱自乐?

    ??时代改变了,方孝孺,面对你最得意弟子的低分,你该流泪。

    ??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 方孝孺隐退,时代终结

    ??正学书院落榜的消息从临海传开,如长了翅膀的鸟,北飞至宁海。

    ??方孝孺看出了廖铭几次想要说话却张不开嘴的不安,盘算了下日子,料定参与府学考试的结果已经出来,便喊住了再一次路过的廖铭:“镌永,为师曾教导你行事当坦荡磊落,遇事莫要惊慌失措。如今你进退失据,欲言又止,这是何故?”

    ??廖铭低着头,思考着措辞。

    ??门外传来脚步声,一个儒袍弟子走了进来,对方孝孺深施一礼:“恩师,书院外有一名为郭琏者求见,说是旧友。”

    ??“郭琏?”

    ??方孝孺眉头一皱。

    ??这个名字并不陌生,这可是国子监最早出来的人才,与现在的祭酒李志刚同时被皇帝朱允炆提拔出去的人才。

    ??听说郭琏此人这些年平步青云,早年间进入吏部,后来接替黄子澄成了青州知府,任上尽职尽责,将青州府治理得不错。今年年初考核时,被提拔为礼部侍郎。此时他出现,想来不是访亲寻友,而是代表朝廷而来。

    ??“请吧。”

    ??方孝孺轻声道。

    ??“且慢。”

    ??廖铭连忙拦住,低声对方孝孺道:“恩师,郭琏这个时候来想必没安什么好心,府衙已是张榜,我们正学书院——可以说是一败涂地。”

    ??方孝孺微微闭上眼,眉毛轻颤。

    ??一败涂地!

    ??是何等惨烈的失败才会用到这个词?

    ??方孝孺嘴角动了动:“林嘉猷、廖镛他们现在应该很是挫败,让他们回书院吧。告诉他们,承担得起输,不失奋起而追的勇气,方能渐行渐远。求索学问,谁都需要迈过几道坎。”

    ??廖铭哀伤不已:“是我们愧对恩师教导!”